我們立足本地,放眼全球集團主頁 - 繁體中文
鴻海集團
集團首頁
美洲
美國
墨西哥
歐洲
捷克
匈牙利
斯洛伐克
新聞中心
公司活動
鴻海112年股東常會通過734.7億現金股利 每股配發5.3元
2023/05/31
鴻海112年股東常會通過734.7億現金股利 每股配發5.3元
預告HHTD23推出全新車款 SiC半導體大有所為 AI伺服器受益最大 睽違三年首次現場實體舉行 展示電動車 半導體 伺服器 元宇宙最新產品 〔2023年5月31日・台灣新北〕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鴻海科技集團”,台灣證券交易所股票代號:2317),在經歷三年疫情過後,今日(5/31)再度於新北市虎躍總部五樓活動中心現場舉行股東常會,由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親自主持。會中除承認111年營業報告書以及財務報表外,也通過盈餘分派案,總計發出新台幣734.7億元現金。每股配發5.3元的現金股利,為1991年上市以來的新高水準,連續四年達到五成以上的配發率。會中同時通過台灣上市子公司訊芯科技控股之子公司,訊芸電子申請大陸上市案。 今年鴻海股東會上,劉董事長強調,鴻海在EPS極大化的目標下,每年不僅可以產生穩定的現金流,提供公司擴張的能量,也能夠同時讓投資人分配到較多的現金股利。會中也宣布,今年10月18日將舉辦第四屆的鴻海科技日Hon Hai Tech Day(HHTD23),並公佈以「3+3」策略以及智慧城市主題的活動主視覺。更對外預告今年HHTD23,會持續推出全新設計、讓大家耳目一新的車款! 今年股東會除了回歸疫情前,開放會議現場外,也提供線上直播服務,讓80多萬名股東即時掌握最新議程訊息。同時,有鑒於過去三年期間,公司在新事業、產品、研發上面都有非常大的進展。為了讓股東進一步了解相關資訊,虎躍總部一樓特別展示去年HHTD所發表,三款鴻海自主研發的電動車。此外,近年半導體佈局上游製造到IC的模組應用,包含在電動車很重要的碳化矽晶圓,也同步展出。因為看好元宇宙與數位健康是成長產業之一,現場也準備了AR眼鏡以及一站式健康管理的解決方案給股東體驗。 除此之外,話題正熱的AI伺服器及浸沒式液冷系統也在會場現身。鴻海身為全球最大的伺服器服務業者,2022年伺服器營收高達1.1兆元新台幣,而AI伺服器已佔伺服器總營收之20%。鴻海持續與國際夥伴合作如Intel、AMD處理器平台、ARM架構的應用,亦或NVIDIA的GPU解決方案等技術,力促環境與科技均衡發展,打造伺服器綠色生態。 在電動車產業,鴻海去年對外宣示了委託設計製造服務(CDMS)的商業模式。客戶可以依照自己不同的需求,選擇採用鴻海的零組件、電動車平台、組裝,或是一站式的垂直整合服務。這一年來在印度、印尼、以及泰國等地,落實BOL模式的計畫,推動電子製造、半導體、以及電動車方面的合作。 展望未來一年,劉董事長表示,鴻海全球電動車佈局將持續有序發展。泰國的電動車工廠,預計在2024年建造完成,並且開始生產交車。在印尼,同步開始規劃建造電動巴士工廠。 電池方面,在高雄的「和發產業園區」的電池芯工廠,預計明年第三季可達年產能120萬度電的生產規模。「橋頭科學園區」的電池工廠也預計在明年開始動工。Monarch自駕農用電動車,將會持續改善生產過程和零組件備料,逐步朝向全速生產階段邁進。另外,MODEL C則會在今年第四季開始量產,並逐步交車。今年鴻海會持續推出更多的新車,朝向2025年的電動車市佔率與出貨量目標努力。 未來ㄧ年,鴻海在半導體將擴大區域關鍵產能建置,降低IC供應不均衡的風險。車用系統晶片方面,設計中的車用微處理器MCU將投片試產,同時加速SiC開發,將陸續推出涵蓋充電、儲能、工控等重要應用的高功率方案與參考設計。車用類比與電源IC將推出應用於車身控制、照明、車內通訊、車載充電等次系統方案,未來兩年將是鴻海車用IC密集設計導入的第一波高峰。 在次世代通訊發展上,鴻海低軌衛星將持續進行整合測試。未來會透過CDMS策略,以車聯網、智慧城市、及B5G通訊為主軸,打造高度韌性網路基礎建設,鴻海將持續關注及布局,推動低軌衛星產業發展。 台灣企業首創的股東優惠卡 HaiPass,也在股東會當天正式上線今年第一波的合作夥伴,家數由去年的28家增加到38家,實體店面更是超過1200家,由包括王品集團一系列品牌在內的合作廠商,持續提供給鴻海股東更多實用且優惠的服務。 關於鴻海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證券交易所代碼:2317)於1974年肇基於臺灣,以模具為根基,擴展為高科技服務企業。在電子代工服務領域(EMS)市占率超過四成,排名世界第一,涵蓋消費性電子、雲端網路、電腦終端、元件及其他等四大產品領域。在全球24個國家地區設有據點,員工總人數於季節性高峰時超過一百萬人。 2022年合併營收新臺幣6.62兆元(約2,195億美元),並蟬聯《財富雜誌》(Fortune) 全球500大企業排行榜第20名。 近年來,鴻海積極投入「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三大新興產業以及「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技術」三項新技術領域,以「三加三」結合作為集團重要的長期發展策略,為全球標竿客戶提供完整解決方案,成為全方位智慧生活提供者。如需更多資訊,請點選https://www.honhai.com/zh-tw/。
2023/05/31
鴻海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首推新世代自駕AI模型「QCNet」 自駕車軌跡預測領先全球 集團電動車自駕系統發展利器
2023/05/23
鴻海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首推新世代自駕AI模型「QCNet」 自駕車軌跡預測領先全球 集團電動車自駕系統發展利器
【2023.05.23 臺北訊】鴻海科技集團(TWSE:2317)旗下鴻海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攜手香港城市大學共同合作,首度推出新世代自動駕駛軌跡預測深度學習模型「QCNet」,並在全球規模最大,且最具挑戰性的兩大自駕車軌跡預測挑戰排行榜Argoverse 1與Argoverse 2,取得排名第一的佳績,準確度優於業界,未來可應用於集團電動車自動駕駛系統,大幅提升自駕決策的實時性與安全性。 過往軌跡預測方法並不具備流式處理的能力,必須特別為每一個待預測的交通參與者分別計算一套專有的場景編碼,以達到更高的預測精度,導致產生出極大的計算負擔。 本次鴻海研究院與香港城市大學所提出的QCNet是一種智慧型軌跡預測模型,其主要優勢在於能夠理解真實駕駛場景的全局資訊,活用和ChatGPT相同技術基礎的Transformer架構,將其修改為適用於自動駕駛場景,使其學習車輛歷史軌跡,車輛間交互行為、道路環境等多樣性與不確定性,得到豐富的場景反饋。 QCNet可在複雜的道路環境捕捉車輛的多種潛在意圖、超長距離預測未來6至8秒內的運動軌跡、可同時對場景中的多個目標進行準確的預測,並可將編碼器的計算效率提升85%以上。 除了高效精準的預測,QCNet為交通場景中包括車道、斑馬線、車輛、行人等在內的每一個場景元素分別建立了一套局部座標系,在場景元素所對應的局部座標系下學習表徵,並通過相對時空位置編碼來捕捉不同場景元素之間的相對關係,從而得以避免大量重複的計算並最終提升模型的即時計算效率。 鴻海研究院人工智慧研究所栗永徽所長表示,鴻海研究院在AI與自動駕駛領域投入大量人力,從基礎模型以及算法核心精進技術,QCNet能夠在Argoverse 1與Argoverse 2取得排名第一的佳績,並且將於今年六月全世界AI領域享譽全球的頂級會議CVPR發表,很欣慰看到本所自駕團隊的研發成果受到世界級的肯定,未來QCNet可應用於集團電動車自動駕駛系統,大幅提升自動駕駛決策的實時性與安全性。   關於鴻海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證券交易所代碼:2317)於1974年肇基於臺灣,以模具為根基,擴展為高科技服務企業。在電子代工服務領域(EMS)市占率超過四成,排名世界第一,涵蓋消費性電子、雲端網路、電腦終端、元件及其他等四大產品領域。在全球24個國家地區設有據點,員工總人數於季節性高峰時超過一百萬人。 2022年合併營收新臺幣6.62兆元(約2,195億美元),並蟬聯《財富雜誌》(Fortune) 全球500大企業排行榜第20名。 近年來,鴻海積極投入「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三大新興產業以及「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技術」三項新技術領域,以「三加三」結合作為集團重要的長期發展策略,為全球標竿客戶提供完整解決方案,成為全方位智慧生活提供者。
2023/05/23
鴻海榮獲臺灣最高專利獲獎肯定「國家發明創作銀牌獎」! 顯示螢幕之圖型化使用者介面專利 成功導入醫療等級多功能健康照護檢測儀
2023/05/15
鴻海榮獲臺灣最高專利獲獎肯定「國家發明創作銀牌獎」! 顯示螢幕之圖型化使用者介面專利 成功導入醫療等級多功能健康照護檢測儀
【2023.05.15 臺北訊】鴻海數位健康事業再下一城!鴻海科技集團(TWSE:2317)最新專利「顯示螢幕之圖型化使用者介面」,榮獲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主辦之「國家發明創作銀牌獎」肯定。該介面已導入「智合醫系列產品CoDoctor Home」醫療等級多功能健康照護檢測儀,有別於傳統醫療器材笨重、龐大,其多項健康檢測功能的整合,可以說是一機輕鬆搞定,輕鬆完成各項基本生理體徵指標檢測。 「2023經濟部產業創新聯合頒獎典禮」於台北君悅酒店舉行,本屆「國家發明創作獎」由經濟部長王美花親自頒發,期間總計共600多件申請,經數月審查、多輪篩選與面試後遴選而出。鴻海「顯示螢幕之圖型化使用者介面」獲獎亮點,主要在於透過友善易懂的用戶引導介面、涵蓋多項生理指標的直觀操作和健康趨勢追蹤,進而達成匹配用戶心理的視覺設計體驗。 該介面所投入的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方面,目前已在中、美、日、韓等國家申請專利總數達46件,並憑藉鴻海高品質的專利佈局建構完整的設計專利防護網,現已成功導入土城長庚智慧醫療中心、慈濟大愛道場及醫院、童綜合醫院、總盛建設、雙橡園智慧生活、幸福萬家等多樣場域,受合作夥伴高度肯定。 鴻海數位健康專案負責人劉秉昊表示,此次獲獎的「顯示螢幕之圖型化使用者介面」充分的展現出「智合醫系列產品CoDoctor Home」軟硬整合、虛實結合的優勢,讓這款以「家」為核心的多功能健康照護檢測裝置,不僅呈現出人性化的操作介面、輕巧設計、方便攜帶和易於使用等特點,最具創意的是良好的整合了多合一(all-in-one)的生理體徵量測功能及貼心的使用者體驗。 劉秉昊指出,CoDoctor Home整合了血壓、血氧飽和度、心電(單導+三導)、心率、體脂等五大主要量測功能,以及健康管理服務(遠距照護、健康報告、在線諮詢等)的軟體平台,也可以透過藍芽擴展連接血糖、額溫槍、尿酸等藍芽設備。有別於傳統醫療檢測儀的冰冷感與笨重龐大,小小一台的機身便能夠輕鬆完成檢測多項身體指標。 CoDoctor Home多功能健康照護檢測儀的圖形介面並非是單純的操作介面,而是在使用者體驗上加入更多人機互動的新型介面設計,透過設計思考與深度觀察使用者情境,將各功能模塊使用不同顏色為代表色並融入貼近用戶思維的色彩情緒,搭配圖形與文字輔助,方便直觀識別。使用者可於首頁直接選擇所需要的功能進行直觀操作,清晰的交互路徑和引導入口,運用化繁為簡的設計心法,在日常生活中創造了不平凡的使用者體驗。 作為鴻海「3+3」戰略佈局的數位健康領域,攜手多家醫院進行深度合作,目的是以精準的使用場域,融合醫療服務的合作模式及智合醫系列產品,搭配封閉式無疆雲平台(CoDoctor AI)的生態佈局去建構「以醫院為主軸、患者為中心、科技為橋樑」的生態價值鏈,將院內的服務延伸到院外(包括偏鄉、原鄉等),打造數位上醫生態系來服務社會。   【關於鴻海】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證券交易所代碼:2317)於1974年肇基於臺灣,以模具為根基,擴展為高科技服務企業。在電子代工服務領域(EMS)市占率超過四成,排名世界第一,涵蓋消費性電子、雲端網路、電腦終端、元件及其他等四大產品領域。在全球24個國家地區設有據點,員工總人數於季節性高峰時超過一百萬人。 2022年合併營收新臺幣6.62兆元(約2,195億美元),並蟬聯《財富雜誌》(Fortune) 全球500大企業排行榜第20名。 近年來,鴻海積極投入「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三大新興產業以及「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技術」三項新技術領域,以「三加三」結合作為集團重要的長期發展策略,為全球標竿客戶提供完整解決方案,成為全方位智慧生活提供者。  
2023/05/15
鴻海 2023 年第一季財報!營收創下歷史首季新高!毛利率與營業利益率雙升!全年展望持平!
2023/05/11
鴻海 2023 年第一季財報!營收創下歷史首季新高!毛利率與營業利益率雙升!全年展望持平!
【2022.05.11 新北訊】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TWSE:2317)召開2023年第一季度法說會,會中公布2023年第一季財務報告,營收創下歷史首季新高、毛利率以及營業利益率也呈現雙升。惟受旗下投資公司提列資產減損,致EPS達0.93元、較去年同期衰退。展望第二季,考量新冠疫情創造的高成長階段已經結束,產業剛好處於庫存調整期間,且第二季又是傳統淡季,預期整體會是季減、年減的表現。至於全年的展望仍是持平。 2023年第一季營收達新台幣1兆4,624億元,年增4%、毛利達883億,年增4%、營業淨利405億,年增11%;毛利率、營業利益率及淨利率分別為6.04%、2.77%、0.88%,相較去年同期6.02%、2.61%、2.09%,有顯著成長;EPS達0.93元,較去年年減1.19元。 有關外界關注第二季的展望,劉揚偉董事長表示,新冠疫情創造的高成長階段已經結束,產業也剛好處於庫存調整期間,且第二季又是傳統淡季,預期這一季整體會是季減、年減的表現;就四大產品來看,除消費性電子產品會有季減的情況,雲端網路以及電腦終端兩個產品持平,至於元件及其他產品則預期可呈現季增。 至於2023全年展望部分,劉董事長指出,整體看來仍是持平,尤其在全球貨幣緊縮,加上地緣政治緊張、通膨等不確定因素持續對經濟前景帶來較大影響,能見度還是不高,故展望上仍持保守。 針對近期火熱的AI伺服器需求議題,劉董事長也看好CSP或AI伺服器的成長性,並指出鴻海單單去年伺服器的營收就達到1.1兆台幣,所以作為伺服器的製造龍頭,當然會受惠於相關基礎建設的需求。 集團新事業的進展上,劉董事長先是就美國俄亥俄州廠區近期量產情況向外界說明,第一季已順利量產首批Monarch Tractor自駕農用曳引車,按目前客戶出貨時程,產能稼動率已往上提升,為明年其他客戶大量產車款導入預先準備,目前Ohio廠區正持續推動其他車款量產,營運不受影響。 在傳統車廠合作部分,劉董事長認為汽車品牌廠必須面對TTM以及TTC的挑戰,所以未來EV產業有很大一部分將走向專業代工,傳統車廠在委託代工的新商業模式下,也會越來越積極,這就是鴻海的機會。去年取得的Ohio廠區,除了產能之外,更重要的還有數百位來自傳統車廠、非常有造車經驗的製造團隊,這是非常重要的資產。至於因IRA政策導致的商機,各大車廠也都積極的尋找產能,鴻海美國的電動車產能也變得格外珍貴。所以除了積極與傳統車廠接洽外,也有傳統車廠主動聯繫。 劉董事長強調,鴻海是Game Changer,此時會更為慎選客戶,目標是要找到下一個有潛力的領導廠商,用更創新更有效率的流程來造車,提供給客戶最有競爭力的生產模式,一起來加速電動車的發展。 談及智慧城市的規劃,劉董事長指出,高雄適合發展軟體,所以與高雄市合作的智慧城市完整解決方案,將以平台與軟體開發為主,並以電動車作為移動物聯網的載具,在軟硬體整合情況下,可以有一個扎實的基礎,去建構城市數位化以及智慧化服務。 同時,鴻海也會在橋頭科學園區打造集團電巴廠、電池廠;和發產業園區也將專注於磷酸鐵鋰的電池開發,電芯廠也正在興建中。 至於大家非常關心的電動車平台MODEL C,將於今年第四季量產並逐步交車給客戶。今年也還會推出更多參考原型車,以滿足客戶需求。 車用軟體與半導體方面,鴻海車用軟體「HHEV.OS」系統,今年將應用於實際專案,EEA以及軟體平台相關專案已於去年起開始創造營收;SiC已有超過5家客戶投片試產,自主研發的1200V/750A 碳化矽功率模組已開發完成,目前正在與車廠洽談車用電驅逆變器的設計導入。 鴻海也在近日攜手全球最大的車用半導體廠英飛凌簽署策略合作MOU,成立系統應用中心,以針對鴻海EV平台與EEA架構開發所需的車用次系統,初步將以鴻海已推出的車型開始推進;同時,雙方也將在SiC碳化矽的產品設計/製程開發/產能供應等及相關的車用半導體有進一步合作。 低軌衛星與元宇宙領域,鴻海首顆低軌通訊實驗衛星即將完成最終測試,預計下半年發射升空;集團也逐步完成在元宇宙的布局,目前已於廠區內導入元宇宙及AR技術,應後續在智慧城市領域的發展,也會持續探索AR眼鏡在觀光產業上的應用。 至於在中國大陸的布局,4月底,鴻海在鄭州設立新事業研發及NPI中心,未來將和位於深圳的ICT研發及NPI中心形成在中國大陸的ICT及3+3的雙中心。集團也將整合既有的營運優勢、充足人才庫、以及優惠的政策,掌握ICT與EV這兩個主要產業發展的機會。   關於鴻海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證券交易所代碼:2317)於1974年肇基於臺灣,以模具為根基,擴展為高科技服務企業。在電子代工服務領域(EMS)市占率超過四成,排名世界第一,涵蓋消費性電子、雲端網路、電腦終端、元件及其他等四大產品領域。在全球24個國家地區設有據點,員工總人數於季節性高峰時超過一百萬人。 2022年合併營收新臺幣6.62兆元(約2,195億美元),並蟬聯《財富雜誌》(Fortune) 全球500大企業排行榜第20名。 近年來,鴻海積極投入「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三大新興產業以及「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技術」三項新技術領域,以「三加三」結合作為集團重要的長期發展策略,為全球標竿客戶提供完整解決方案,成為全方位智慧生活提供者。
2023/05/11
英飛凌與鴻海簽訂合作備忘錄在台灣設立車用系統應用中心  雙方共同推進電動車發展 聚焦碳化矽技術開發
2023/05/09
英飛凌與鴻海簽訂合作備忘錄在台灣設立車用系統應用中心 雙方共同推進電動車發展 聚焦碳化矽技術開發
【2023 年 5 月 9 日德國慕尼黑、台灣台北訊】全球車用半導體領導廠商英飛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SE: IFX / OTCQX: IFNNY) 與全球最大的科技製造與服務商鴻海科技集團 (TWSE:2317) 今日宣布已簽訂一份合作備忘錄,兩家公司將在電動車領域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共同致力於開發具備高能效與先進智慧功能之電動車。 根據此次協議,雙方將聚焦於碳化矽(silicon carbide, SiC )技術在電動車大功率應用的導入,例如:牽引逆變器(traction inverters)、車載充電器 (Onboard Chargers, OBC) 以及直流轉換器(DC-DC converters)等。英飛凌運用對於車用系統專業知識、車用技術以及碳化矽產品資源,結合鴻海在電子設計及製造領域的專業優勢以及在系統層級整合的能力,共同打造性能更出色、效率更高的解決方案。 此外,雙方計畫於台灣共同設立系統應用中心,以進一步擴大雙方的合作範圍。該系統應用中心將針對汽車應用進行最佳化,包括智慧座艙應用、先進輔助駕駛以及自動駕駛應用,同時也在電池管理系統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s, BMS)、牽引逆變器等電動車應用進行合作。 英飛凌汽車電子事業部總裁 Peter Schiefer 表示:「汽車產業正在演進。隨著電動車市場的高速成長,對於更多續航里程及性能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電動車的發展必須不斷推進與創新。英飛凌對技術創新及品質零瑕疵的承諾與熱情,也讓我們成為客戶的最佳夥伴。我們很高興能夠攜手鴻海科技集團,共同將電動車的發展帶入新的篇章。」 鴻海科技集團電動車策略長關潤表示:「我們很高興能與英飛凌攜手,我們有信心利用這次的合作,能夠共同打造電動車的最佳化架構、產品性能、成本競爭力以及高度的系統整合,為客戶提供最具競爭力的電動車解決方案。」 本次合作產品範圍涵蓋了英飛凌廣泛的車用產品組合,包括:感測器、微控制器、功率半導體、特定應用高效能記憶體、人機介面 (HMI) 以及安全解決方案等。英飛凌與鴻海合作的車用系統應用中心預計將於今年落成啟用。   關於英飛凌 英飛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電源系統及物聯網半導體的領導廠商。英飛凌以其產品及解決方案驅動低碳化及數位化。英飛凌在全球擁有約 56,200名員工,2022 會計年度 (截至9月底),公司營收約為 142億歐元。 英飛凌於德國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股票代碼:IFX) 以及美國櫃檯買賣中心OTCQX International Premier (股票代碼:IFNNY) 掛牌上市。更多資訊請參考:www.infineon.com。亦可於 www.infineon.com/press取得新聞稿資訊。追蹤英飛凌動態:Twitter - Facebook - LinkedIn 關於鴻海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證券交易所代碼:2317)於1974年肇基於臺灣,以模具為根基,擴展為高科技服務企業。在電子代工服務領域(EMS)市占率超過四成,排名世界第一,涵蓋消費性電子、雲端網路、電腦終端、元件及其他等四大產品領域。在全球24個國家地區設有據點,員工總人數於季節性高峰時超過一百萬人。 2022年合併營收新臺幣6.62兆元(約2,195億美元),並蟬聯《財富雜誌》(Fortune) 全球500大企業排行榜第20名。 近年來,鴻海積極投入「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三大新興產業以及「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技術」三項新技術領域,以「三加三」結合作為集團重要的長期發展策略,為全球標竿客戶提供完整解決方案,成為全方位智慧生活提供者。
2023/05/09
共育AI人才! 鴻海攜手長庚大學產學合作 結合在校修課與企業實習 提供學生百萬全額獎學金
2023/04/26
共育AI人才! 鴻海攜手長庚大學產學合作 結合在校修課與企業實習 提供學生百萬全額獎學金
【2023.04.26 桃園訊】鑑於全球各產業AI人才供不應求、缺口急速擴張。鴻海科技集團(TWSE:2317)今攜手長庚大學智慧運算學院,於該校人工智慧研究中心,共同舉辦「長庚大學-鴻海AI獎學金計畫產學合作合約」簽約儀式暨實習說明會。本計畫著重於高端AI人才培育,以產學合作模式結合專業課程和企業實際專案參與,推動臺灣AI產業持續茁壯。 根據本計畫內容,獲選學生將以兩階段進行,第一年於長庚大學智慧運算學院人工智慧學系攻讀碩士學位,先在系上修課,建立對AI科學與工程的專業能力;第二年則前往鴻海實習,以實際參與企業專案,進而深入探討AI於產業的實際運用,把理論知識轉化爲實務經驗。 鴻海更提供高達每人新台幣一百萬元的優渥全額獎學金,保障通過實習考核之獲獎學生畢業後進入集團服務兩年。 本次簽約儀式,由長庚大學湯明哲校長,集團人資長夏國安代表出席。湯明哲校長致詞時表示,「未來人人都需要具備AI智能,不只要與AI共存,更要有靈活運用AI技術的能力;期待透過此產學合作,培育更多具有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人工智慧專業人才,為台灣的AI產業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夏國安人資長表示,「AI作為鴻海『3+3』戰略的重要一環,集團需要非常多的靈活跨界、多元思考的人才,很高興有機會和長庚大學進行產學合作,期待透過這項計畫,共同為臺灣的AI人才培育做出更多的貢獻」。 長庚大學智慧運算學院林桂傑院長也親自介紹計畫內容、學院師資與教學資源,並分享AI產業應用發展趨勢等,吸引眾多對人工智慧學系有興趣的學生與家長出席,就獎學金申請、課程規劃、實習機會等相關議題提問,現場氛圍熱烈。 【關於鴻海】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證券交易所代碼:2317)於1974年肇基於臺灣,以模具為根基,擴展為高科技服務企業。在電子代工服務領域(EMS)市占率超過四成,排名世界第一,涵蓋消費性電子、雲端網路、電腦終端、元件及其他等四大產品領域。在全球24個國家地區設有據點,員工總人數於季節性高峰時超過一百萬人。2022年合併營收新臺幣6.62兆元(約2,195億美元),並蟬聯《財富雜誌》(Fortune) 全球500大企業排行榜第20名。 近年來,鴻海積極投入「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三大新興產業以及「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技術」三項新技術領域,以「三加三」結合作為集團重要的長期發展策略,為全球標竿客戶提供完整解決方案,成為全方位智慧生活提供者。
2023/04/26
鴻海攜手海洋大學 投入2500萬推動永續海洋環境 廢建材變身藻礁 響應生物多樣性 創造海洋碳匯
2023/04/19
鴻海攜手海洋大學 投入2500萬推動永續海洋環境 廢建材變身藻礁 響應生物多樣性 創造海洋碳匯
〔2023年4月19日・台北/基隆〕全球最大的科技製造與服務商鴻海科技集團(TWSE:2317)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於今(19)日簽署「永續海洋-循環資源」產學合作備忘錄,將共同致力於海洋環保與循環資源永續利用。鴻海預計在三年內投入新台幣2500萬元,攜手海大推動廢棄建材回收再製成魚礁、藻礁,復育海底生態以提升生物多樣性,讓陸上廢棄物轉化成有用的海洋資源,未來也會透過多項合作計畫為台灣的永續生態盡一份心力。 本次鴻海與海大的合作項目涵蓋廢棄建材回收再製魚礁和藻礁、珊瑚資源調查和復育技術開發、減碳新技術研發、海洋塑膠微粒監測與回收技術、海洋生物活性物質用於生醫領域等多項環保永續計畫。雙方從去年就已展開合作,並且透過海大的教育課程,讓鴻海的同仁及眷屬親子也共同參與永續海洋的計畫。 鴻海科技集團巫俊毅發言人強調,「鴻海本次與臺灣海洋大學合作將以循環經濟理念為基礎,推動環保產品、生態復育、綠能減碳等環境永續措施,深耕綠色環保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並將透過創意DIY等手作教育,將海洋環境永續之知識種子深耕,讓大家瞭解永續海洋、維護海洋生態之重要性。」 海洋大學許泰文校長表示,「珊瑚礁作為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監控指標之一,亦提供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但現今已面臨生存危機。海洋大學和鴻海合作將能加速推動珊瑚礁保育相關計畫,例如環境生態調查、種苗繁殖與復育等,致力於促進海底生態的復甦與發展。」 海大與鴻海的海洋永續計畫中,其中一項就是與新北市及基隆市在地的廢建材回收廠商合作,透過有系統的回收體系,結合法國3D列印技術,將廢建材轉化成適合不同物種生存的魚礁、藻礁並投放於海中,改善海洋生物之棲息環境,達到培育生物資源,增進生物多樣性的目的。 洪榮聰環保長表示,「鴻海在落實企業永續經營的理念中,一直不斷思索如何更積極的參與生態保育。我們在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中,挑選SDG 14保育海洋生態、SDG 15保育陸域生態、SDG 17多元夥伴關係著手,從鴻海總部所在地做起,採取具體行動,將陸上建築廢棄物轉化為復育台灣原生物種的海底資源,維護生物多樣性並創造海洋碳匯,以實現對保護環境、愛護地球的責任。」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冉繁華副校長表示,「海大擁有豐富的海洋環境保育相關研究和教育經驗,是我國海洋相關領域之翹楚,一直是推動海洋環境保護、永續海洋生態的重要推手之一,未來也會致力於打造綠色海洋經濟模式」。 國立海洋大學一直以來都是台灣海洋研究及復育的先驅者,並對海洋研究及教育持續的深耕,在貢寮成立「海洋資源復育園區」進行珊瑚的復育,對於漁業也設立「栽培漁業中間育成示範基地」,對台灣的具重要價值的魚類及藻類進行育成研究,並打造珊瑚小學堂讓孩童獲取珊瑚知識。 鴻海科技集團秉持著「真正的領導級企業,不只是商業世界的領導,也應是社會的領導力量」,提出「永續經營=EPS+ESG」的經營準則,有感於海洋資源枯竭,廢棄物日增,與海洋大學共同努力朝向「永續海洋-循環資源」的目標前進。 本次雙方透過跨領域的合作,將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為復育台灣的海洋生態而努力,進一步落實海洋循環經濟永續發展之目標。
2023/04/19
揮軍AR應用領域!鴻海攜富采開發新型Micro LED微顯示器 優化Micro LED晶片結構、採新型薄膜保護技術 藍光亮度達20萬nits
2023/04/19
揮軍AR應用領域!鴻海攜富采開發新型Micro LED微顯示器 優化Micro LED晶片結構、採新型薄膜保護技術 藍光亮度達20萬nits
【2023.04.19】鴻海科技集團(TWSE:2317)攜手富采(TWSE:3714)旗下晶成半導體於「Touch Taiwan 2023」宣布,雙方已共同開發出一款新型0.12吋微顯示器,像素密度超過6,500PPI、藍光亮度達20萬nits的Micro LED樣品。雙方此次合作主要目的在於提高MicroLED效率,通過優化Micro LED晶片結構和採用新型薄膜保護技術,成功降低表面缺陷,改善外部量子效率,並提高產品可靠性。 考量到AR應用的高亮度需求,本次雙方合作開發此產品時,由擁有豐富三五族半導體製造經驗與先進製程技術的晶成,進行Micro LED 晶片效率優化,以確保後續全彩轉換時,在亮度及晶片功耗上取得平衡;鴻海則採用自行開發的色彩轉換技術,進一步實現3,600PPI的全彩顯示效果。 一般高PPI全彩樣品,由於像素間距小,無法提供足夠的量子點光學密度,造成高亮度場景未被吸收的藍光洩漏造成顯示器普遍存在藍色光暈及全彩像素間顏色串色,鴻海的Micro LED製造技術採用半導體製程打造,透過高效率量子點色轉換,並搭配集團自行研發的反射式像素間光盾技術提供量子點足夠的吸收光學密度並防止顏色之間相互串色,產出高純度的紅光及綠光,達成全彩化顯示效果。 鴻海本次攜手富采進行藍光Micro LED製程開發及代工,並提高4um 間距高效率藍光像素製程開發,長期目標是將資源投入具有成長潛力的應用,以達成差異化及技術創新。此產品可廣泛應用於智慧眼鏡、AR/VR等設備,集團將致力於協作與技術創新,以拓展在虛擬實境、擴增實境等元宇宙應用領域上商機。   【關於鴻海】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證券交易所代碼:2317)於1974年肇基於臺灣,以模具為根基,擴展為高科技服務企業。在電子代工服務領域(EMS)市占率超過四成,排名世界第一,涵蓋消費性電子、雲端網路、電腦終端、元件及其他等四大產品領域。在全球24個國家地區設有據點,員工總人數於季節性高峰時超過一百萬人。2022年合併營收新臺幣6.62兆元(約2,195億美元),並蟬聯《財富雜誌》(Fortune) 全球500大企業排行榜第20名。 近年來,鴻海積極投入「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三大新興產業以及「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技術」三項新技術領域,以「三加三」結合作為集團重要的長期發展策略,為全球標竿客戶提供完整解決方案,成為全方位智慧生活提供者。
2023/04/19
2023臺北國際車用電子展 鴻海大秀車用關鍵零組件硬實力 旗下最新三款電動車上陣 展現臺灣造車工藝
2023/04/12
2023臺北國際車用電子展 鴻海大秀車用關鍵零組件硬實力 旗下最新三款電動車上陣 展現臺灣造車工藝
【2023.04.12 臺北訊】「臺北國際車用電子展覽會」今起至4月15日於南港展覽館1館舉行。作為主要參展廠商,鴻海科技集團(TWSE:2317)展出多項電動車關鍵零組件,包括EPS電動助力轉向系統、乘用車固態電池、電控系統、碳化矽(SiC)元件等硬體;集團旗下三款最新電動車MODEL C、MODEL B、MODEL V也參與本次展會,展現臺灣造車工藝。 「臺北國際車用電子展覽會」開幕當天,臺灣金控董事長沈榮津、電電公會理事長李詩欽、外貿協會理事長黃志芳等一行前來鴻海展位觀展。展會期間,集團除了安排多家客戶、供應商及投資人進行商務洽談,也邀請包括國立臺灣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中、新北市立清水高中等國內院校組團前來觀展,期盼藉本次展會,讓更多年輕學子喜歡上電動車產業,向下扎根培育更多人才。 臺灣區電子電機同業公會監事召集人、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劉揚偉表示,電動車是臺灣百年一遇的市場機會,也是臺灣資通訊產業轉型的重要方向,期待藉本次參展,促使產官學一起來研議如何推動電動車產業,持續完善整車研發、測試驗證的人才與環境,以及電動車基礎設施,讓臺灣成為全球電動車產業最信賴與可靠的夥伴! 由鴻海作為創始會員的MIH開放電動車聯盟,也參與本次展會,聯盟執行長鄭顯聰表示:「很高興MIH有機會參與今年的臺北國際車用電子展,MIH以軟體定義汽車作為發展電動車生態系的核心,並持續開發標準介面,未來我們會將臺灣的供應鏈和科技實力帶到國際社會,並在日本、美國和東南亞地區參與業界重要活動。」 此次展會中,MIH和夥伴們共同展示了軟體定義汽車架構,包括基於微軟Azure的Digital Twins、TomTom的Digital Cockpit及Charger Map、Graphen ai的AI Assistant及Remote Diagnostic System、FIT的Smart Access以及VicOne的 Automotive Cybersecurity Solution,旨在共建整車軟體服務與資安系統。 此外,因應全球電動車產業浪潮,鴻華先進科技陳榮貴協理也應主辦方邀請,代表集團出席「2023國際智慧車產業商機交流論壇」,以「電動車自主開放平台研發分享」為題,就鴻華先進在電動車領域的產業經驗,和與會供應商代表進行交流與心得分享。 展品部分,由鴻海自行研發的「EPS電動助力轉向系統」,不同於傳統12V電機,該系統不僅升級至48V電機,體積更同步縮小了20%,搭配車安最高等級的ASIL D車輛安全控制器,展現出集團在電機、車用ECU、滾珠螺桿、機構件等關鍵技術力。 外界高度關注的乘用車電池方面,鴻海乘用車固態電池已具備60%左右的國產化程度,MIH聯盟成員供應比例更是達到100%;無負極全固態電池國產化、MIH供應比例均達100%,也採用承受更高工作電壓的材料,以及特殊堆疊封裝等先進技術。 電控系統方面,鴻海也展示「一芯多屏」座艙控制系統,該系統導入集團自主研發、模組化設計的控制器;半導體展示上,集團也展出能因應電動車各類電力效能需求的碳化矽(SiC)功率模組,以及車載充電器、充電樁、直流轉交流電逆變器、直流轉換器等應用元件還有 1200V SiC MOSFET 製程,呈現集團在電動車上下游佈局的完整性。  
2023/04/12